欢迎来到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绿色医院服务的积极实践者!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国家大学科技园1号楼西塔4楼A407

院长: 李维东  
 
电话: 0531-87913045
传真: 0531-87913045
邮箱: sdad5y@126.com

本站核心关键词 医院设计医院建筑设计,本站网址http://www.sdjzsj5y.com

,转载请标明出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李维东院长专访---谈医院建筑的创新发展之路
学术活动

李维东院长专访---谈医院建筑的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www.sdjzsj5y.com 关键字: 绿色医院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20
  •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 卫计委卫生计生工程咨询专家
  •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医院建筑学组委员
  • 中国卫生工程副理事长
  •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编委
  • 山东省卫生经济协会卫生规划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198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同年分配到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第四分院建筑室主任、总建筑师、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青岛分院副院长、第五分院副院长,现任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分院院长兼总建筑师。从事医疗建筑设计二十七年,设计了大量工程项目,并发表医院设计论文二十余篇,是“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建筑设计”品牌创始人之一,精于理论,善于布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是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2016年8月2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绿色医院建设与发展主题论坛暨中国绿色医院建设成就展上,中装新网就中国绿色医院建设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五分院李维东院长。李院长作为从事医院建筑设计27年的建筑师,凭借“创新、执着”的工作态度,在行业中最早提出“医院高适应性”、“集约化平面布局”等设计理念,并最早实践绿色医院设计。注重设计作品的学术性,坚持创新性解决问题,为医院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用合理高效的医院建筑设计助力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本次的采访实录。

  优势源自专业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于1953年建院,是山东省建院最早的骨干式设计研究院。省院从1988年开始从事医疗专业化设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国内高水平的医疗专业设计团队。

    第五分院是省院的一个重要分支机构,目前分院拥有45人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33岁,理论上是本科毕业平均工作10年,人员结构上属于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上很有优势。第五分院建筑、结构、水、电、暖专业齐全,是一家综合设计单位,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设计院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设计领域,有很多设计院经营模式叫专业所,例如建筑所,专门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土建所,专门从事结构设计;机电所,专门从事设备、电气设计等,设计内容是分离的、专向的。这种(专业所)经营模式在接受大型工程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设计人员并不是固定从事一种类型建筑的设计,专业化方面知识积累不充分,而且面对一个工程时,各专业所行政、业务管理上是平行的,工作时各专业之间协调需要总院有强有力的管理,否则,容易因配合不畅出现设计质量问题。

    在医疗建筑领域,第五分院作为一家综合所,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所有专业人员一直从事的是医院建筑设计,这与专业所模式相比更具优势。一是所有设计人员都只做医院项目,并且由于传帮带的团队文化,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在医院专业化知识积累丰富,年轻人员业务水平起点高;二是各个专业长期配合工作,合作默契,并且在一个行政领导之下,互相配合过程中出现问题容易很快解决,还能保证后期现场服务。

    医院建筑相较其他建筑类型来说,机电设备是非常复杂的,以空调系统为例,常见的酒店建筑一般有一套空调系统就能满足需要,而医院则需要多套系统,如门诊用VRV、病房用水系统、手术室需要风源热泵,还有很多医疗设备需要专用的空调,妇产科还要提前采暖,一个医院仅空调就需要4、5套系统,非常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若设备专业不是专业化设计,即使建筑设计方案做得再好,医院建筑功能也可能实现得不够完善,这本身也是不合格的。第五分院各个专业的负责人都已经从事医院建筑设计工作超过20年,在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都认为医院结构设计没有特殊性,其实不然。例如医院结构中的“降板”设计都是为了功能性的实现,没有从事过医院设计的对于这点就不容易理解。我之前参观一家比较大的医院时在经过MR(核磁共振)时发现地面有一道斜坡,医院领导解释说初步设计中图纸标明这部分楼板降20公分,结果当地设计公司做施工图时不理解这部分降板的目的---这里的降板是为了走MR下面的管线。结果楼板是降了,但中间次梁没有降,还是没有办法穿线,最后只好再做地板抬高地面,使原本平坦的地面出现了斜坡。这种情况就体现出了结构的重要性,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很难理解。

    医院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医疗的专业性联系紧密,例如口腔科、检验科等专业科室的结构设计,放射科防护问题涉及到墙体、楼板的厚度问题,还有一些大型设备像MR可达20吨重,其运输通道的承重问题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需要进行协调。

    第五分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医院建筑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我们的设计人员交流之后都经常会讲很多问题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就体现了专业化设计的价值。

    医疗建筑是功能最为复杂的公共建筑之一,作为担负着救死扶伤重任的特殊场所,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在空间秩序和功能组织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是一种在设计中十分强调理性思维和专业化的建筑类型,这在卫生行业如今已经成为共识。 

 

  绿色建筑是一种态度

    对于绿色医院建设,我个人在2000年前后就对医院能耗问题加大了关注力度。我当时从事医院建筑设计工作十几年,感觉医院的能耗太高了!医院的能耗是商业建筑的两倍多,商业建筑本身就是高能耗,这样看来医院的能耗简直就令人难以接受了。我在2011年就任第五分院院长之后对医院建筑设计中的节能降耗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五分院正式对绿色医院建设的关注始于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家规范颁布执行。像2011年落成的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就是我在在2008年设计的。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编制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于2011年7月开始试行后,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按照该标准可以达到两星级,被《中国卫生工程》杂志重点推荐,可以说第五分院的绿色医院建设是走在行业前列的。

    我对于绿色建筑,始终主张采用被动技术为主、主动技术为辅的策略,提高建设项目的性价比,以达到减少能耗的本质追求。第五分院对绿色医院研究比较早,一直采取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比较排斥“跟风”用一些概念上的噱头吸引甲方。例如我们一般不大推荐地源热泵的使用,一来地缘热泵本身不是新技术,二来这个需要设计、施工以及医院使用方的高度融合。使用地源热泵的用户,有的反馈说非常好,有的反馈说非常不好,为什么?这里的设计没问题,实际上是施工上或者地下热工报告出现了问题,采用地缘热泵是一个体系的问题,需要通盘考虑。

    实用的节能技术不一定是很炫的,有的时候反而很简单。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项目中有一项技术的采用就赢得了院方的高度评价: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所在的开发区冬季采用高压蒸汽采暖,在这个过程中供暖系统中会产生85摄氏度左右的凝结水。很多医疗工程都将这种凝结水作为废水排掉了,实际上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第五分院在设计上利用这些85摄氏度的凝结水通过板换给洗澡水加热,降到30多度凝结水继续收集作为为中水冲厕所使用,仅这一项做法每年可为用户节省167万元。

    这种节能技术很简单,造价也不高,但是为什么很多项目上没人能够想到呢?这就是看设计师到底有没有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有没有去追求节能的本质。我们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可能会做出来20年以后都觉得是非常好的建筑,也可能到20年以后被批评得一无是处。

 

  设计为满足医院发展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了在山东省院早期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医院项目——山东省立医院门诊楼。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里面的功能与最初的设计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从该建筑投入使用之后就开始慢慢开始产生的。

    其实无论国内国外,医院门诊医技楼的功能变化都是最大的。我们不可能对门诊楼进行重复的建设,只能通过改造来适应新的医疗需求,这要求设计师一定要有一个动态发展理念,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医院今后需要面临的变化。建筑设计完成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适应医疗的发展,这是一种理想化,我们要考虑的是以比较小的改动代价来实现适应新的医疗形式的功能要求。

    我所提出的支撑体理论,核心是将保障空间使用的功能部分沿边布局,支撑中间的使用空间。在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我将电梯、楼梯、卫生间、管道井等功能空间安排在在两侧,保证了中间区域空间划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我将门诊开间标准化,统一为8×8.4米。比如两个开间的门诊,16米可以分成5个房间,每个3.2米,这都很容易实现了。支撑体与模块化设计手法配合使用,会极大提高平面适应性。

    医院高适应性涉及到医院深层次的质量体系,很多医院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设计山东省立医院门诊楼的时候,挂号、收费都是集中的,现在改为分层挂号,这就要通过转换功能空间来实现。面积没有增加,现在就诊人数却翻了一倍多,但室内就诊环境还可接受,这与我设计时采用的一个理念有关:“降低眼前视野中的人群密度”。例如,门诊大厅和取药厅相连,但相连部分有一半的宽度布置了电梯,虽然空间融合相通,,但进入门厅的人看不见取药厅等候的人。这种手法虽然没有真正降低楼宇内整体人群密度,但是可以改善人们的视觉感受。  

    省立医院门诊楼的变化让我考虑到医院高适应性这个问题,让我考虑到建筑设计应该怎么来适应这种变化,延长医院建筑的使用寿命,否则就会出现有的楼房想改造但是很困难,或者改造代价很大,那就失去了改造的价值,最终影响医院的使用和建筑的寿命。

    医院高适应性和集约化平面布局表面上看都是相关联的事,但深层次上还是有区别的。两者都能提高医院适应性,高适应性提高了全寿命期间的效率,集约化平面则是提高眼前的效率。这个集约化布局的应用,首先是在医院的手术室。医院有中心手术室,有门诊手术室,有妇产科中的人流和产房,介入手术有的放在心内科,有的放在急诊,有的放在中心手术室,非常分散。我们考虑能不能通过集约化平面布局把它集中在一起,因为手术室对医疗流程有很严格的要求,有净化,医护人员要更衣,病人要经过污染区到半清洁区到清洁区。如果把这些功能区,包括敷料和洁净物品输送集中到一起,同时考虑到各个科室的便利,就能达到提高效率减少运行费用的目的。

    我们从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叫“通用门诊”。除去像眼科 (因为要配暗室)口腔科(需要单独的地沟、上下水、供压供氧等)这些专用科室之外的,哪一科都能用的诊室,我就不标明具体科室,方便医院将来按照需要调整。如果说以前外科多,内科少,现在内科就诊量大了,那么这种设计就能够给医院提供高度的运营灵活性。

 

 “人性化设计”来自换位思考

    人性化设计说起来很泛泛,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是要求非常细致的。我们设计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体验感,我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要转换很多的角色,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考虑:换成你是病人要怎么来看病、怎么挂号、怎么等候、怎么看医生、怎么去检查、怎么再回来;换成医生要考虑怎么来上班、更衣,怎么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换成是科室主任,科室怎么管理;换成是院长,整个医院怎么运营……这就是换位思考。假如仅仅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虑,那肯定做不好。

    医院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好的建筑要让使用者感觉“舒服”,这就是人性化的考虑。举一个例子,我们做县级医院,很多时候会为急诊抢救室单独设置一套排风系统。国家规范里并没有这个排风系统的设定,加装排风系统的设计缘于一次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到一家县级医院考察,进去之后感觉怎么味这么大?医院解释说是刚抢救一个喝农药的人,洗胃。一旦你急诊抢救有洗胃的,难闻的气味对周围的影响非常大,那我们设计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想?又怎么办呢?也许有人无动于衷,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就需要设计师的细心考虑。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加设了一套专用的排风系统,与别的排风系统不牵扯、不兼容,有洗胃的,开通排风,把异味排走,并在抢救室形成了负压,杜绝了异味向周围空间的扩散。我们为什么在县级做的比较多呢?这是因为县级医院农村经常有喝农药需要洗胃抢救的,但是在城市我们不用它,因为城市里很少有这种情况。

    什么叫人性化?这就叫人性化。现在一提到“人性化”都非常笼统,我认为不是,如果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那就是人性化设计。

 

  做“好医院”成为创新动力

    在工作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建筑师慢慢了解了医院的功能,摸清门诊、病房以及医技楼这三者关系,从不懂变成懂,再慢慢成为专业设计师,似乎工作起来会轻车熟路、闭着眼就能做,但实际上更累,因为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感受到医院建设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发展来创新,这必将增加不同于入行时的困难。原来的医院运营模式现在也有很多的变化,例如以前集中挂号,现在分层挂号;医疗手段也有很多变化,原来几乎没有介入治疗,现在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设计理念有很多变化,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循证设计,体验设计……社会发展会逼着你考虑建筑设计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很难的,解决问题并得到大家认可的创新更难。医院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也会促使人们去思考医院设计的得失,也对评价“好医院”的标准产生了影响。

    时代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面对发展和变化可能无动于衷,而我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能做出一个“好医院”。这个“好医院”的标准不是现在大家说好就好,我希望经过10年、20年以后,大家还说这个医院做的很棒,这才说明你的设计是成功的。

    2014年我去济南齐河县人民医院,和主管基建的副院长交谈时,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进来了,他提出医院的门诊楼像山东省立医院门诊楼那么做就行。我问他是哪个门诊楼?因为省医院老门诊楼是我做的,另外还有一个新院区门诊楼。他说老门诊楼做的很好,一条主走廊联系着各个科室,门诊在南北两端,医技科室在中间,平面布局很清晰。而这个楼正是我设计的。

    山东省立医院门诊楼是我89年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时设计的,经过25年之后还能得到行业内的认可,这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不过当时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一心研究其它医院做的怎么样,翻阅了大量资料,在研判别的案例后,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更合理,现在看来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就是很典型的循证设计,就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你现在这种创新是否合理。

    我们的设计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但这种不同一定是符合医院发展的,不能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从第一个把手术室放在裙房上的潍坊益都中心医院病房楼,到第一个应用“医疗街”概念的青岛即墨开发区医院,再到第一个应用“护士岛”概念的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做有改进、并且这种改进是有道理的医院。

 

  让用户感受到“设计温度”

    人性化设计说起来很泛泛,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是要求非常细致的。我们设计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体验感,我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要转换很多的角色,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考虑:换成你是病人要怎么来看病、怎么挂号、怎么等候、怎么看医生、怎么去检查、怎么再回来;换成医生要考虑怎么来上班、更衣,怎么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换成是科室主任,科室怎么管理;换成是院长,整个医院怎么运营……这就是换位思考。假如仅仅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虑,那肯定做不好。

    医院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好的建筑要让使用者感觉“舒服”,这就是人性化的考虑。举一个例子,我们做县级医院,很多时候会为急诊抢救室单独设置一套排风系统。国家规范里并没有这个排风系统的设定,加装排风系统的设计缘于一次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到一家县级医院考察,进去之后感觉怎么味这么大?医院解释说是刚抢救一个喝农药的人,洗胃。一旦你急诊抢救有洗胃的,难闻的气味对周围的影响非常大,那我们设计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想?又怎么办呢?也许有人无动于衷,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就需要设计师的细心考虑。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加设了一套专用的排风系统,与别的排风系统不牵扯、不兼容,有洗胃的,开通排风,把异味排走,并在抢救室形成了负压,杜绝了异味向周围空间的扩散。我们为什么在县级做的比较多呢?这是因为县级医院农村经常有喝农药需要洗胃抢救的,但是在城市我们不用它,因为城市里很少有这种情况。

    什么叫人性化?这就叫人性化。现在一提到“人性化”都非常笼统,我认为不是,如果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那就是人性化设计。

    我在团队中提出“以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服务提升设计附加值”的发展方针,对设计师的要求是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别人设计医院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才是你提高水平的第一步。前段时间我看了我们院一个设计师做的设计作品,我说医疗街到候诊厅的通道中间为什么要用墙收窄了呢?画这道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对空间、对于人流的影响,一定要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

    济南轻骑集团原来有个广告是这么说的“给予机器生命的是我们”这是一种感情的注入,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我们做设计也是一样,带着感情去设计,你切身地去体会使用者的感受,你设计出这个作品,它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对方一定能够感觉出来。

    医院建筑非常复杂,设计技巧可以积累,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医院建筑设计工作有热情和思考。把设计工作做完和把工作做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你的目标是把这个事情做好才会有创新。

    以前有个项目是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左边是门诊楼,右边是一座三角形的病房楼,甲方要求在中间设计一个大门。一般人就会只考虑大门本身,但是我分析门诊楼和病房楼之间有17米,再怎么做,这个大门也难以有特色和气派。门诊楼4层,病房楼15层,最后我做的三层高大门把门诊楼和病房楼从造型上连成一个整体,大门的第三层是一条连廊可以联系门诊与病房,下面是两层高的门洞,功能上使医院流程更合理完善,并用建筑本身做出大门,更有建筑感和气势。  

    我经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带动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医院。雷锋说过给予永远比索取幸福,我现在对这句话有非常深的体会,给别人、给社会创造价值,永远是最幸福的。

 

  管理岗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同时具有建筑师和设计院院长这两种身份,这种角色定位给我带来的冲突还是比较大的。我本人很喜欢做设计,对我来说做设计是一件很单纯、很快乐的事,不用想过多与业务无关的事情,只想着把专业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作为建筑师,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经济收入,给家里带来很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有一份事业让你安身立命,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身份。兴趣、工作、事业多种需求,建筑师都可以实现,类似这种职业并不多。 

    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作为设计院院长的难处,在这个位置上需要成年累月地跟各方沟通,以及对团队的管理和宣传。整个设计院怎么经营,怎么保证设计质量,那就必须建立一支团队,能够让我把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团队全局的发展上。  

    对于设计的品质管理,我会在接到项目之后安排各专业负责人定出计划,经过第一次讨论,修改之后第二次讨论,我的经验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更多的是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让设计方案更合理,同时也可以快速提升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另外就是工程结束归档后,设计师在专业组里要做工程总结,设计过程中好的创意和不足、施工后效果的反馈等等都要总结,将个人的经验教训,变成整个团队的经验教训。 

    通过这些工作程序,可以保证我们接到的委托,都能给用户一个可以代表山东省院五分院水平的设计作品(即使我的精力不能完全在设计上也能保证设计质量)。  

    当然,作为设计院院长比单纯设计师的角色拥有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作为设计师一年做两个工程就很厉害了,作为院长,可以控制10个工程。虽然很累,但是作为院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能够建设这么多好的医院工程,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医院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感觉我是快乐的!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服务导航:医院设计|绿色医院设计|医院设计咨询|医院规划设计|医院建筑设计|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国家大学科技园1号楼西塔4楼A407
电话:0531-87913045 传真:0531-87913045
鲁ICP备11008369号-17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1300号